2月8日,《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发布,第二大条强调:“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对教育行业来说,2021年是必须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教育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双减”政策出台,聚焦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发布……力度空前,用翻天覆地一词亦不为过。
此前,《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就提出,“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目标任务是“发挥学校指导作用,明确家长主体责任,研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
这些改革和文件,都透露了什么信号?
第一,继续落实“双减”政策,以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重心,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的齐头并进;第二,倡导家庭、学校、社会齐心合力建设“大教育圈”。
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目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过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齐心合力是新时代的新方法。
张益铭说,“作为校外教育机构,‘大教育圈’中的一环,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任重而道远,并且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我们能为学校教育做什么有力补充?我们能为家庭教育做哪些积极引导?”
“双减”之后,增加什么?
从孩子们的时间来看,它其实是被分为这样的三部分:在校上课时间,校外居家时间,还有校外社会实践时间。这三部分本应该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谁也不能替代谁。
国家为什么要取消校外学科培训?为什么要倡导学校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其实就是发现这三部分失去了平衡,孩子们出了校门,还要继续花大量的时间在学科学习和辅导培训上,孩子的时间变成两部分:在校上课时间+校外上课时间。国家的“双减”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学科教育回归课堂,把校外时间的广阔天地还给孩子。
从这个角度,“双减”之后,增加的应该是家庭的亲子时间、校外的社会实践时间,让孩子能够痛快的玩,在玩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激发自驱力、增强意志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品质看似无法量化,实际上,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是一个健康、优秀的孩子成长的基础。
但是,虽然这些品质在学校教育中被积极倡导,却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在家庭教育中,又容易被父母忽视,或者是,父母知道它们的重要性,却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去培养孩子。
这个时候,校外实践的优势便发挥、凸显出来。
胜者教育的使命:协同育人,一起打造“胜利共同体”
张益铭说,“我们一直致力于做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做家庭教育的积极引导。通过这些年的调研,我们发现,传统课堂容易局限于课本化、书面化,家庭教育则大多流于说教化。孩子们缺少的是实践,是看得见、摸得着、能动手操作的模式。也就是古人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这些年,胜者教育积极地发展出多种实践模式,比如营地教育。在营地中,孩子要面对的训练和实践非常接近社会的真实场景,整个营地就是开放式的教室,这种真实的挑战会倒逼孩子自己发挥潜能,解决问题。而且,营地教育也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孩子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在家庭中听到的说教,都能用到亲身实践之中。
在胜者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还有野外体能训练、人生规划、商业路演等多种课程类型,都是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激励,培养孩子的“6大特质”:身体意志、学识与眼界、自我驱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智慧、感恩的心、社会责任感;以及“3个思维”:艺术思维、建筑思维,辩证思维。
在亲身体验中收获认知、践行认知,这是非常高效的教育手段,很好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内容结合为一个共同体。
这也是胜者教育一直倡导的协同育人,家、校、社一起打造“胜利共同体”。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一起打造“胜利共同体”,是一种大势,也是一种必需。
因为,三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的接班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高效、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张宏大的教育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张益铭说,“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从来都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伙伴,互相成就,携手合作,共同奔赴胜利的山海。”
在这样的“胜利共同体”的努力下,最终,赢的是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更是国家的未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