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联播-最专业的新闻资讯平台

中国新闻联播

PC&P根植在地的文化项目力作——成都自然博物馆正式亮相

来源:中国新闻联播   发布时间:2023-04-03 10:32  阅读量:11189   会员投稿

作为佩里克拉克建筑师事务所(PC&P)致力于以设计回应文脉又一新范例,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致敬了成都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化特质,将城市天际线成功转变为成都活力与创新精神的象征。通过对成都当地文化元素——"蜀山、蜀道、蜀水"的深入研究,项目成功地融合了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底蕴。

源自蜀山的建筑形态构造

“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自然博物馆最为重要的创作灵感取自川西山脉,设计团队以此勾勒出建筑的外形。远古时期的成都地区在板块运动下,岩石受到水平和垂直力的作用发生断裂与位移,由此形成了现在的山形地貌——建筑形态的体块组合便是受此启发。

在某些区域,建筑仿若拔地而出,展露出内部的公共空间,同时维持其锚固于大地的坚实感。每个“山体”,或者说巨大的“石块”,被转化为了不同的展览空间,并通过充满阳光的公共空间加以区隔与串联。

石材上形态各异、有机分布的穿孔,在白天能模拟出皑皑白雪覆盖山顶的景象,夜晚又会被LED从背后照亮,宛如璀璨繁星。 

模仿蜀道的“恐龙盒子”和连桥

第二个重要灵感源自于川蜀地区建在悬崖边的木栈道,以延续“蜀道”的当地特色文脉。在成都自然博物馆的设计中,蜀道通过恐龙盒子的形式呈现,以相似的方式悬挂于“石块”一侧,连接起建筑的二层和三层。

“恐龙盒子”的设计营造出一种冒险感——倾斜、互动性的空间将展览串联起来。人们在向上走的途中,便会从头至尾地穿过“恐龙盒子”,而未来会有各种展品摆放其间——或悬挂在天花板上,或置于地板上,将颇具神秘感,激发游客的探索热情。

岩石形状之间的裂缝是通透的阳光空间,人们在这里可以思考、观察和互动。这些介于岩石之间的空间突出了展区之间视觉和物理的联系,同时加强了建筑本身与城市、街道、景观和运河之间的关联。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的概念也贯穿于室内公共区域的设计之中,其形式以飞跨中庭的木质桥体现。桥底的造型参考了中国传统舟船的截面,轻盈而又古朴,并且在功能上也将各楼层的南北两区连接起来。 

缘于蜀水的景观设计

成都自然博物馆的灵感来源还囊括成都悠久且智慧的治水与灌溉历史,以及周边农田的色彩和肌理。现有的东风渠位于场地东侧,设计以蜿蜒于景观之中的水道与散落布置的倒影池与其呼应,滨水步道和人行天桥穿行其中,相得益彰。 

植被形态、肌理与色彩彼此交织,打造出富有层次感的台阶式景观带,以图形化的方式致敬了成都古代梯田景观的几何形态。设计团队通过种类丰富的植物类型和地貌营造出独特的体验——湿地公园、竹园、睡莲花园,以及季节性的植物园。 植被的选择旨在面向公众科普植物的不同特性,以及生物过滤的理念。开花的次序保证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树的场地景观。 

基于所处的城市背景,场地的西边被设计成了绿意盎然的集散广场,并沿着建筑长向延伸。装饰性的树木营造出丰富的明暗关系和有遮蔽的座椅区。 

人们从街道上就可以望见建筑最北端体块上瀑布般的水帘,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了儿童戏水的互动需要。而建筑的形态也倒映在了北侧的浅水池中,微风吹来,充满动感和活力。 

伟大的城市是文化的最高艺术呈现形式,它承载了过去和现在的文脉。在当今的全球社会中,更重要的是,新建筑应为其所处的建筑群体以及城市环境做出适宜的贡献。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作为这一设计理念的建筑实践,面对城市未来,以具有变革性的、负责任的建筑对自然和文化环境作出了诗意而务实的回应。

正如PC&P创始合伙人西萨·佩里先生所说道:“对城市的一块土地加以设计——无论这块土地有多狭小——这对于任何一名建筑师来说都是一项重大的责任。我深知,使建筑成为城市浑然天成的一部分的使命,远比令它成为一件艺术品抑或是建筑师的倾力之作的职责重要得多。也就是说,城市重于建筑,而建筑重于建筑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吐槽

发表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友情链接

财经科技教育健康房产汽车旅游娱乐时尚图片

Copyright © 2002-2021中国新闻联播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备案号:粤ICP备08132402号-1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作者或来源机构不同意本站转载采用,请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刊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所刊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作者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及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亦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