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齐鲁,百家争鸣滥觞于此;经天亘地,滔滔黄河奔流入海。早在春秋时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和谐思想就肇始于齐鲁大地。数千年来,和谐共生的思想滋养了无数华夏儿女。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山东省东营市春晖小学,不难发现,无论是校长还是学生、老师,身上都闪耀着温润如玉的光辉,春风化雨,晖光日新,连校园中春日盛开的牡丹、夏日偶见的流萤,亦绽放出动人的光彩。
校长王爱东认为,在理想的课程体系里,教师、学生、家长,环境、课程、资源等,都不是单一和封闭的存在,而是“多样互融、多维互动、多元互助”式的共存共生。根植于深厚的和谐思想,她提出了“共生”理念,推动春晖小学的课程与学生“共生共长”,助力学生成为自主探索、自我建构、自动发展的主人。
东营市教育局宣传办主任季俊昌认为,好学校的性格色彩源于学校有“好课程”,“好课程”才会使学校有“性格色彩”。春晖小学的“共生课程”是创生新的学校育人生态,春晖小学之所以有“性格色彩”,就源于该校在课程改革方面不仅有扎实的行动、显著的成效,而且培育形成了自己的课程改革品牌——“共生课程”。
开发行知课程 在人与自然共生中实现和谐发展
“大家快看,这些松树的叶子颜色不一样,去年的叶子颜色很深,是一种墨绿,新长出来的叶子颜色浅,是浅绿,摸起来也不一样,老叶子硬得多,新叶子就温柔一些!”一个小男孩兴奋地喊大家快来围观。
原来,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语文老师苏庆红正在讲解“非常5+1”的写作密码。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苏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校园,运用每个人“眼、耳、手、鼻、舌”这五种感官,加上一种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让孩子们将亲身所感写在纸端,留住春天。
为了让学生与大自然有更深层次的互动,王爱东带着孩子们来到黄河三角洲湿地。
红日出海,霞光万斛,金光万丈的太阳映照在蜿蜒曲折的黄河三角洲,看到千万只鸟儿腾空而起、在云端翱翔,孩子们忍不住拿起画笔,仔细端详一只只鸟儿。
它们从哪儿来?它们要到哪里去?五彩缤纷的鸟儿唤起孩子们无穷的好奇心,于是他们遍查资料,从探究名字的秘密开始,飞翔的秘密,迁徙的秘密,繁殖的秘密,还有湿地的秘密……在一次次的观察和探索中,孩子们觉得,每次看到鸟儿,都像是看到自己的老朋友一样亲密可爱。
为了解开孩子们众多的问号,春晖小学启动了行知课堂,邀请专家来答疑解惑。在课堂上孩子们一个赛一个地把手举得高高的,竞相向专家提问,“鸟儿们在哪里休息?”“东方白鹳一年能下几个蛋?”“湿地是怎么形成的?”“山东紫啸鸫和台湾紫啸鸫哪个更漂亮?”当专家告诉孩子们,珍稀的东方白鹳决定永远留在这里、从候鸟变成留鸟时,孩子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
“我要给白鹳做鸟巢!”“我来做食槽。”“那我给鸟儿做点好吃的吧,烤个面团撒上芝麻!”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道,“停!”一个声音突然说,“我觉得不妥,咱们这样做多像溺爱型的妈妈!鸟儿有了现成的食物,就懒得去捉虫子,虫子泛滥成灾,破坏生态平衡,后果多可怕!”不仅如此,孩子们还为“虫子和鸟儿的生命,哪个更珍贵?”讨论不休。
慢慢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在孩子们心中萌生出来,他们通过研究鸟儿才发现,各种生物之间是互相制衡、互相依存的,当人类过多地干预自然,可能会破坏大自然原有的生态体系。怎么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去研究动植物,同时还尽量不破坏它们独有的生活规律,这成为孩子们研究的新课题。
“然而,要让这些资源变为课程,还需要系统思维和顶层设计。”王爱东说,早在2018年,春晖小学就研发了“童眼看东营”行知课程。其中,中年级段以“我与自然”为学习项目,引领学生从了解湿地生物样态入手,生发认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课程依托“儿童观察力”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架构起以“我们的鸟类朋友”为研究主题的级部课程结构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
为了打造“共生”课程,课程建构前后经过了学校专家团队顶层设计,级部教师团队共同建构、班级师生建构、生生建构,整合校内外资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建构的过程。实施阶段,则由“课堂版块、校园青青田版块、校园生态小径版块、明潭湿地公园版块”四大版块构成。
课前查找湿地动植物资料、课堂解说展示交流、互问互答深入本质、整理资料形成作品等几个环节构成了课堂版块。为了给每一个孩子展示的机会,每节课的作业都实现了“作品化”。这种跨学科、超学科的综合性实践作业,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性思维能力。
季俊昌认为,春晖小学在实现国家课程课标落地的过程中,借助“共生课程”的研发创生,铸造形成了自己的性格色彩:丰富的课程颜色,使学校一年四季都有风景,每一个生命色彩更加斑斓;足够的课程成色,让学校“育人”的含金量越来越高;鲜明的课程特色,令所有的时空都成为生命成长的场域;厚重的课程底色,不仅让学校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哲学,而且育人文化更具张力和魅力。
2019年,学校成功举办“你好,我们的鸟类朋友”行知课程研讨会,并以此为基础,深入开展湿地课程建设,春晖小学也被评为“中国湿地学校”。
实施德育教化 在人与社会共生中提升品格
赛场上,参加800米赛跑的选手正紧张地角逐着,运动员矫健的身姿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加油声、喝彩声此起彼伏。突然,天公不作美,细如春丝的雨滴从天而降。由于是毛毛细雨,时下时停,并不影响比赛,因此校长告诉班主任,可以自行组织离开。于是,高年级的孩子静静地坐着,等待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一点点离开,低年级的班级则有序离场。捣乱的雨儿似乎也被孩子们淡定而有序的自觉所感染,悄悄地收起了雨帘。
比赛结束后,一个孩子跑到王爱东面前,兴奋地嚷道:“校长您看!这次运动会,好多同学太帅啦!”王爱东问他,“你怎么这么兴奋?难道你也得了第一名?还是你打破了记录?”“我没有,但是我好多同学都打破了记录,真替他们高兴!”
春晖小学的足球队远近驰名。一天,学校收到一封宾馆寄来的感谢信。原来,每次足球队出战,哪怕是一二年级的孩子,也会将被子叠得像豆腐块一样整齐,把床单铺得连一个褶子都没有,把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在共生教育的熏陶下,在老师们言传身教的引导下,孩子们学会替别人着想,不给别人添麻烦,良好的规则感让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散播正能量。
虽然春晖小学的足球队时常在绿茵场上叱咤风云,但在场下,足球少年们却表现地像绅士一般彬彬有礼。赛场上,当对手的成绩太过惨烈时,春晖足球队的教练会告诉少年们,给对方留些空间,但注意不要太刻意地给对方机会,因为如果刻意给对方机会,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不受尊重。当足球队成功卫冕冠军,孩子们高兴之余,也会反思自己在绿茵场上的表现,每个人的技术能力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团队的配合程度如何?下次比赛彼此之间的配合能不能更完美流畅?孩子们就在每一次的反思中进步成长。
校长王爱东认为,对于独生子女,尤其要培养他们合作、换位思考的品质和高远的志气。春晖小学的足球少年,不仅要在全国性的赛场上叱咤风云,为了成绩而比拼,将来更要走向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少年的风采、志气力量和精神。
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照亮万古长夜的孔夫子曾言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是因为有成人之美、求同存异的宽容与泰达。孩子的心是一张明镜台,绘以包容、合作、分享的底色,收获的将是和谐共赢的精彩。
王爱东认为,共生理念下,每一个孩子通过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与自我的互动,获得独特的体验,这些体验最终将形成每个人的经验,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进而在生活中,进一步互相分享、互相影响,共同成长。在“共生”理念下,课程不仅与学生“共生共长”,而且可以助力学生成为自主探索、自我建构、自动发展的主人。因而,在打造“共生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她始终倡导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根据国家课程中的内容,对一些承载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知识和事件进行还原,回归到富有生命力的、有趣的生活中,从而滋润孩子们的生命成长,助力学校实施德育教化。
个性化教育 在生生共生中实现自我更新
春晖小学不仅引导孩子们学会与他人相处,也引导他们学会与自己相处。
运动场上,孩子们挥洒汗水、角逐冠军。比赛结束后,老师们引导孩子们去思考什么是胜利、什么是失败。有一次,一个孩子因为劳累而在800米跑步比赛中落到最后一名,大家反而一起为他加油打气,因为大家看到了他的坚持和毅力。在共生教育理念的浸润下,他们懂得了“胜和败只有在与自己的较量中,才是最有意义的”。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个性化教育,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学校尽己所能地对空间进行了能升级改造:把教室墙壁打开,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活动空间,等到教室的隔断关闭时,学生又能在独立的空间里安静地学习。作为一所具有中国根基的现代学校,为了设计出具有独特气质的书院,王爱东参考了北京十一学校、中关村三小等学校的设计,将春晖书院设计为一个开放的、自主的、协同的空间,每一部分既可以互相开放也可以独立,孩子们在此既可以与自己对话,又可以与小伙伴们对话,还可以与上下五千年文明对话。
春晖小学的期末考试更是别具匠心。语文藏宝阁、数学欢乐谷、英语妙妙屋、运动巴士……考试变身为闯关游戏。一共有七个关卡,好想都去闯一闯,可惜只能选五个。是选自己喜欢的,还是选自己擅长的?嗯,这可真是个难题……通过一次次闯关,有的学生发现,虽然自己在科学或数学等方面还有不足,但是在语言方面颇有天赋。一道道关卡,正是孩子们认知自我的快速通道。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现自我,设计出有趣、有料、令人着迷的闯关题目,能量满满的教师团队思考了又思考,讨论了又讨论,将“核心素养”细化为五大板块,即“数理与逻辑”“语言与阅读”“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兴趣与习惯”。
五年级学生在闯关“兴趣与习惯”板块时抽到的考题是:“小刚不擅长与别人沟通,你有哪些好的建议?”面对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小刚可以先以书信的形式与他人交流,或者利用节假日出游增加与人交流的话题,又或者多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增加勇气和见识。
“这个题目考察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与人沟通的方法,并在生活中尝试运用。”王爱东说,评价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客观真实地体现多样性、差异性与激励性 。她认为,这样的评价与学校“基础核心”“公民素养”“健康生活”“综合实践”4个类别组成的共生课程体系一脉相承。尤其是评价这一环节,起着枢纽的作用,老师有针对性的评价,为孩子了解自己所长、查缺补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老师也得以全面了解学生。
根植于深厚的和谐思想,通过打造“多样互融、多维互动、多元互助”式的共生课程,王爱东携手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谐共生的课程理念,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行动,以晖光照耀师生日日自新。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